首页 - 新闻 - 凭借一件冲锋衣的故事,伯希和第二次冲击IPO

凭借一件冲锋衣的故事,伯希和第二次冲击IPO

时间:2025-11-18 浏览:1 来源:钛媒体

“伯希和能否二次叩开资本市场大门,还是一大悬念。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还是户外玩家的集体等待。”

凭借一件冲锋衣的故事,时隔近7个月之后,伯希和今年第二次冲击资本市场。今年4月份,伯希和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11月7日,再次递表。

自封始祖鸟平替,三年累计卖出380 万件,冲锋衣是公司和品牌名副其实的核心驱动力。

但是从第一次冲击无果的结局看,一个超级大单品能否撑起一家上市公司,过去不可想象,现在市场仍然存疑。

另一家户外服饰品牌坦博尔的命运也是未知。在今年10 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之后,这家公司将在11月24日启动非交易路演。

相比伯希和的单一超级大单品策略,坦博尔旗下有687个SKU,从羽绒服、冲锋衣,到软壳、裤装到配件,一网打尽。且价格区间跨度极大,从599-3299元不等。

随着户外消费热度的攀升,以及因为兼具功能性和潮流感,类似冲锋衣大面积渗透年轻人日常穿搭的趋势,可以预见到越来越多的户外品牌寻求资本市场的认同。

只是,这条赛道并非空白,甚至早已拥挤不堪。

以国产品牌为例,主打「户外装备」的探路者,早在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这也是国内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户外运动品牌。原本专注卖鞋的骆驼,近年来拳头产品却交棒于冲锋衣,是国内冲锋衣赛道中的TOP1。此外,凯乐石、诺诗兰、蕉下、思凯乐……数不清的品牌在这条户外赛道上,争夺千亿市场。

所以伯希和需要更多胜算,于是在今年第一次递表前38 天,腾讯以3亿元认购伯希和720.13万股股份,「压哨」注资。持股10.7%的腾讯,为伯希和最大机构股东。

伯希和能否二次叩开资本市场大门,还是一大悬念。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还是户外玩家的集体等待。

一、冲锋衣为何成为超级大单品?

伯希和是一家收入「简单的」公司,91% 的收入由服饰销售所得。且高速增长主要集中在2022 年-2024年期间,年复合增速达到129%。

与此相伴随的是,公司整体收入和毛利率的提升,净利润也逐年攀升,分别为2430万、1.5亿元、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0.0%。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冲锋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4年在线零售额计,伯希和为中国内地第二大冲锋衣裤品牌。其中,伯希和为中国十大冲锋衣裤品牌中增长最快的品牌,2022—2024年按零售额计的CAGR为164.6%。

尽管伯希和在招股书未详尽列出品牌所有品类收入细节,只将产品按「服装」「鞋类」「装备及配饰」三大类进行统计,其中「服装」是伯希和首屈一指的大类——2022—2024年报告期内,公司服装类产品收入由3.05亿元攀升至16.0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80.7%一路升高至91.1%。

伯希和的增速几乎与冲锋衣行业规模增长同步。

2020 年,我国冲锋衣品类增长提速,2023 年-2024年年增速分别为31%和25%,高于户外服饰行业整体增速,且国产品牌增长明显超过国际品牌。2024年,国内冲锋衣服饰市场规模约300亿元。

这背后涉及两大核心因素:

一是冲锋衣产品创新和场景泛化:2010 年之前,以国际品牌为主力的冲锋衣,以硬壳外皮为主,且主要局限于登山、徒步等户外场景。不论是面料还是工艺,都受限。

2011年之后的几年间,软壳冲锋衣崛起,弹性面料结合防风涂层,适用于城市通勤与轻量户外活动。尤其三合一设计普及,内外层可拆卸设计满足多季节穿着。以及一个重要因素是,国产PTFE 薄膜逐渐替代进口材料,提升透气性的同时却降低了成本。

成立于2012 年的伯希和,正是踩上了这波行业转换的窗口期。而且之后迎来消费人群理念的突破和转变。

2021年,随着户外、露营等生活方式的变迁,年轻人穿着冲锋衣的场景已从日常生活、休闲运动到专业/极限运动的全面覆盖。

艺恩发布的《2025年冲锋衣行业市场趋势监测报告》指出,冲锋衣作为户外服饰核心类目,仍具备较高的增长潜力,并有打破季节壁垒趋势。

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冲锋衣不仅是户外装备,更是时尚单品。正如艺恩在报告中所说,都市人正在用户外运动重新定义生活——轻户外成为「反内卷」的标配,冲锋衣、防晒衣化身职场人的「战袍」。由此,冲锋衣也延伸出极简风、机能风、波希米亚户外风和户外野趣风等不同风格。

当然,这也得益于材料创新的突破,比如部分品牌会尝试将石墨烯薄膜嵌入面料,实现主动发热;甚至有的材料具备智能调温功效,能做到防水透湿与轻量化兼具。这就为季节变换和场景多样化建立了基础。

国产冲锋衣迅速崛起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小红书、抖音平台的风靡,使得户外运动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文化,是生活方式的象征,大量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户外运动经历与装备使用心得,成为C 端消费者天然的种草温床,同时也是品牌营销投放的神器所在。

小红书官方数据显示,运动户外兴趣人群已超过 2 亿,抖音的数据则显示,户外运动话题累计播放量超70 亿次。

二、伯希和做对了什么?

正是基于行业向上的走势,伯希和从创立之来,就压住押注「冲锋衣」单品。

如招股书所言,「自创立以来,我们始终认为冲锋衣是高性能户外服饰行业中最具代表性且对功能性要求最高的品类。因此,我们将冲锋衣定位为品牌标识的基石,并作为吸引及留住消费者的关键驱动因素」。

此前从未对「伯希和」品牌有过了解的户外小白杨子慧,在刚过去的618期间新下单了一件伯希和牌三合一冲锋衣,「我是这个夏天爱上徒步的,这个品牌是在小红书平台『国产品牌测评』所了解到的。」

因为价格符合心理预期,以及款式和颜色符合自己审美,杨子慧拿下了自己第一件冲锋衣,「之前还笑话北京的朋友通勤都穿冲锋衣,但没想到到手后发现还挺好穿搭的。」

伯希和的产品矩阵分为四大系列:巅峰、专业性能、山系列、经典系列,2024 年旗下SPU 达572个。

2012年伯希和面世。创始人刘振和花敬玲夫妻的创业,则要追溯到2006年,这一年他们在北京成立了险峰服装,主要从事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

且在2012年至2015年期间,伯希和主要通过险峰服装开展早期业务经营,但彼时市场对于「伯希和」没有太大关注。且这期间的大事件几乎还是空白的。在2024年和2025年,则大篇幅记载了伯希和的「里程碑事件」。这与时下火热的户外风口盛行时间,基本重合。

而站到户外风口前,伯希和也一直紧随互联网风口变迁。

2012年伯希和成立,同年,淘宝商城更名天猫,伯希和正式成为入驻天猫的第一批户外品牌。此后多年间,伯希和陆续入驻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等主流电商平台。如今,伯希和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DTC多渠道模式,但线上销售仍占主导,2022—2024年,伯希和线上DTC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87.5%、82.8%、76.5%。

在深化线上布局之余,伯希和还深谙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

与公司收入增速相伴随的是销售费用的提升, 2022—2024年,伯希和的销售及分销费用分别为1.2亿元、2.77亿元和5.87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1.8%、30.5%及33.2%。而伯希和的销售及营销团队有475名员工,占比远超50%。

作为国产品牌,伯希和深谙国内社交平台的玩法,内容种草玩得炉火纯青。通过精准投放户外生活方式类内容,积累用户心智,形成线上营销的飞轮效应,内容+销售的链路被打通。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伯希和品牌相关视频于抖音已累计超过30亿浏览量,而于小红书的品牌相关讨论量已超过2亿。

此外,伯希和还常年赞助并举办户外赛事、公益活动等。招股书显示,公司和超过25个户外互动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并为「7+2计划」赞助100 多支队伍。

当一家公司所做的事情不仅没有偏离行业发展轨迹,甚至精准迎合,与之相对应的结果就是靠一个大单品将公司送去上市。

三、户外风会带起多少家上市公司?

「冲锋衣杀疯了」,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只是,当赛道跑出了想要成为「中国高性能户外第一股」的伯希和时,还是免不了引来热议——户外风,能撑起几个上市公司?

相较于运动品牌,户外品牌竞争格局分散,上市公司数量屈指可数,甚至在体量上也相形见绌。

户外领域知名的上市公司探路者和牧高笛,市值不过几十亿体量,包括眼下冲刺上市的伯希和,其在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也不过28亿元。

反观运动品牌龙头安踏,早已是千亿巨头。此外,安踏也早在户外领域跑马圈地。

2024年,安踏进一步优化产品组合,主推慢跑、户外冲锋衣等高性价比的IP产品。与产品自营并举的是大手笔投资,继拿下亚玛芬后,安踏今年再斥资拿下德国知名户外品牌狼爪。如今的安踏手持多个户外运动品牌,对户外市场的觊觎毫不掩饰。

大众运动和户外运动,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赛道。

前者以安踏、李宁为代表,锚定200—400元价格带,依靠全民健身政策红利驱动高频消费;后者则以「高客单、高黏性、低替代性」撕开市场。

浸淫服装行业十多年的郑生指出,运动品牌通常具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消费群体广泛,且产品线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在运动场景下的多种需求。而户外品牌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消费场景相对较为局限,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难度也较大,「不是人人都能像始祖鸟一样将『运动品牌』做成『奢侈品牌』。」

郑生更是指出,无论是户外运动抑或是服装行业其他细分赛道,若想突围而出,企业必须锻造多维度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研发构建护城河,以产品创新抢占用户心智,以品牌建设沉淀长期价值。

但是也不乏例外专注某个单品,做一个小而美的品牌。伯希和正是将资源和精力主要集中在冲锋衣而获得立足之地,进而谋求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正如以「瑜伽裤」声名鹊起的Lululemon,这些年正摆脱女性市场和瑜伽裤的传统标签,涉猎男性市场和网球、跑步、休闲等其他运动品类,并做得有声有色。过去十年,lululemon的收入平均增速明显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市值一度超过Adidas,仅次于Nike,业内影响力不言而喻。

只是这条路径是否能被复制还存在不确定性。伯希和之前,同样聚焦户外的蕉下和乐欣户外向二级市场发起了冲击,但都铩羽而归。

伯希和能否成为那个例外,还要等待资本市场给出的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