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果花几倍代价补贴男频短剧,出路在哪?
怎么全世界都在补贴男频?
长剧市场刚经历了一场无人在意的男频大剧厮杀,头部大制作缠缠绵绵走向扑街,被冠以“耀祖”之名,这边红果短剧花几倍代价补贴男频的遮羞布也被扯下。
灵河文化创始人、制作过《三体》《老九门》等爆款长剧的业内大佬白一骢,与红果短剧高层进行交流后,大赞平台内部工作模式:上半年女频很好,所以现在要花几倍代价去补贴男频。
当然,白一骢的本意是红果短剧愿意花代价去补齐短板,避免用户进一步垂直提纯,从而影响到平台用户生态,均衡发展模式是值得夸赞的。但这番“补贴”男频的话落到观众耳朵里又变成了“耀祖”的证据。

男频短剧式微并不是一个秘密,但需要平台花几倍代价去补贴也确实不得不感慨一句“沦落至此”,倒是和男频长剧的发展逐渐趋同:虽然市场反馈整体不如女频,但平台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扶持。
只不过,男频长剧进展缓慢,红果花费了不小的代价又能否扶起男频短剧这个“阿斗”呢?
男频短剧的血泪史
如果把时间往回拨几年,短剧市场还是男频的天下。
其实在短剧市场发展之初,男频赛道的起势要先女频一步,赘婿、战神、逆袭、修仙等各类题材的男频爽剧吸引了大量男性用户,当时的男女频短剧题材比例趋近于7:3,但这个男频占优的格局逐渐被颠覆了。
男频短剧在2024年中迎来了一轮全面低潮,根据DataEye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8月国内男频微短剧产量多达521部,但9月产量仅剩338部,环比减少了35%。而后便开始一路走低,从2024年第三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男频微短剧季度平均产量降幅达到32.6%。
不难发现,自2024年第三季度起,男女频短剧题材覆盖比例已经转变为“3:7”,短剧市场的格局彻底被改写。
而随着男频短剧上架数量大幅缩减、市场表现持续低迷而来的,是头部作品上榜难的困境。以红果短剧站内数据为例,目前基于平台内观看、互动等综合热度排序的热度榜前十中未见男频短剧的名字,也不怪红果要发力扶持男频了。
从男频主导到女频主导的市场变化,一方面是受女性用户涌入的影响,随着短剧的腾飞与长剧的式微,不少女性横屏用户进入短剧,她们对内容的需求量更大且更为活跃,因而女频短剧更容易在短期内跑出较高的热度。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观看网络微短剧的中国用户中女性占比达到66.97%,而2023年-2024年间女性观众占比还不到六成,女性用户的持续增长与活跃挤压了男频短剧的生存空间。

而另一方面或许要归结为男频短剧自身创作的问题。早期短剧市场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男频短剧的创作空间也相对较大,但2023年底广电总局出台了“微短剧备案审核”新规,大量涉及擦边、伦理、色情的敏感内容被下架,紧接着多项监管政策出炉,官方严打下男频创作收窄,回收了一部分男频短剧的爽点。
在现有的创作空间下,男频短剧又陷入了同质化的困境之中,身份反转、逆袭打脸成为了常见套路,题材单一、故事陈旧给男性观众造成了审美疲劳,男频短剧在内容题材的创新方面始终逊色于女频,造成了男性观众的流失,毕竟再好吃、再爱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
其实男频短剧当下的处境与男频长剧颇为相似,平台制作方猛猛“补贴”,大制作、好班底、强宣发,但播出后市场反馈却难及预期,尽管偶尔有几个高光点诞生,低迷的现状却很难彻底扭转。
但不同的是,相比于长剧市场的男频赛道始终未能迎来全面爆发,男频短剧其实有过相当辉煌的时期,短剧市场本身就拥有浓重的男频基因,红果的补贴能否带动男频短剧“回暖”更值得关注。
男频短剧的努力
白一骢“补贴男频”的言论曝光后,其实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挤不进的世界为什么要硬挤?
短剧市场男女频格局的扭转实际上是观众的选择,市场反馈证明女频短剧确实容易跑出更大的热度,男频短剧的号召力不断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红果为何仍然坚定扶持男频?
一方面是因为女频已经到了卷无可卷的地步了,并且也逐渐出现了内容题材同质化、套路化的问题,确实需要去开拓新的赛道,完善平台的内容建设,提升平台的抗风险能力。
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平台用户生态建设,需要拓宽受众面避免用户进一步垂直分化,而男性用户的观剧需求仍然未能得到满足,成为了平台扩大用户基本盘的首选。
客观来说,“补贴男频”的策略是必要的,红果也拿出了实际行动,比如平台推出的8-10月重点品类激励活动中,针对历史古代、玄幻仙侠、都市玄幻等男频题材进行专项激励,在原月分账的基础上给予额外激励,鼓励创作者多拍男频剧。

而红果对男频短剧的持续布局确实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成绩,同一位短剧演员潘子健主演的《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实现了口碑热度双丰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男频短剧后续的创作趋势。
《一品布衣》讲述了一个底层平民在王朝末期救国救民的传奇故事,现代土木工程师穿越到了古代乱世,靠着自身学识、能力一路成长为抗敌英雄,故事主线其实并不复杂。
这部剧所呈现的平民英雄成长史其实依旧是男频爽文的常见套路,但优点就在于摒弃了短剧快节奏的、无脑的逆袭反转,而是花费更多篇幅去铺垫乱世疾苦、社会危机、配角群像,让故事更加完整的同时也升华了主题价值,弥补了传统男频短剧只着力让男主角“爽”的缺陷。
传统短剧更注重短期内跑出的热度,在创作上习惯用快节奏的反转来留观众,《一品布衣》的创新之处在于叙事节奏相对较慢,因而剧情更具代入感和沉浸感,长尾效果也相当不错,第二部预约人数超过300万,在男频赛道已经是很亮眼的成绩了。
而《冒姓琅琊》的剧情则更加扎实,现代汉语言文学博士穿越到南齐,靠着深厚的文史知识化解生存危机,边看剧边涨知识,本以为是小众细糠却也在红果平台收获了不俗的热度。
《冒姓琅琊》可以看做是男频短剧精品化的一部代表作品,该剧改编自番茄文学与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走近古籍,看见历史”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原著就包含了大量诗经周礼的经学知识,短剧拍摄进行了还原,通过现代化形式去呈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男频短剧对内容的一次创新。

毫无疑问,男频短剧的创作无法抛弃“爽”这个核心,在男性观众对套路化的爽剧审美疲劳的现状之下,找到新的内容题材来包裹住传统爽点成为了一个解题思路。
无论是叙事节奏放慢也好,融入扎实的文史知识也罢,本质上是为男频爽点穿上新的审美外衣,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但男频赛道距离真正回暖还差得有点远。红果短剧能否延续这股势头,成为了行业共同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