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星巴克中国“让贤”仅保留40%股权,借力博裕投资坐望2万家门店

星巴克中国“让贤”仅保留40%股权,借力博裕投资坐望2万家门店

时间:2025-11-05 浏览:5 来源:钛媒体


“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或将成为星巴克下一步拓展的重点。

1

一个重大、且历经多时的商业悬念,终于有了结果。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据悉,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并且,双方将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下沉市场,星巴克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此次合作,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我们将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打造卓越的伙伴(员工)体验与世界一流的顾客服务,携手谱写星巴克在中国发展的全新篇章。”

按照双方披露的信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或将成为星巴克下一步拓展的重点。

在星巴克10月30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其在下沉市场的发展成绩,财报显示,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在全国1091个县级城市开出了8011家门店。

不仅如此,为了适应当下国内咖啡市场的价格内卷,并满足非一二线市场的扩张需求,今年6月,星巴克进行了入华2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价格调整——将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王牌品类实施大规模降价,数十款产品平均降幅约5元。

这种从门店覆盖到产品价格全面开花的拓展策略,也给星巴克带来了显著的营收提升。财报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达到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2025全财年收入达到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

不过,全新的扩张战略虽然获得了明显的收效,但对于定位中高端的星巴克来说,想要深入耕耘广袤的下沉市场,依然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挑战。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咖饮门店主要集中在新一线(25.2%)和二线城市(22.0%),但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增速更快、潜力更大。从品牌布局来看,主攻下沉市场的幸运咖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71.2%;依托沪上阿姨体系的沪咖咖啡也有46.3%的门店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瑞幸咖啡、库迪咖啡、肯悦咖啡等多个品牌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超过30%。

这些咖啡品牌的单价大都在低于20元。

并且,各大品牌还在积极拓展快取店、无人柜等轻量化业态。以瑞幸为例,由于其门店规模总数的扩大及门店加密缩小单位门店覆盖半径,甚至极大的降低了其外送订单占比。该公司年报数据显示,外送订单占比从2022年的28.6%,下降至2024年的17.1%,这不仅降低了履约费用,更极大的优化了门店的利润率。

这种模式对于以“第三空间”擅长的星巴克来说,是从经营理念,到店型的全方位挑战。

与此同时,包括古茗、茶百道在内的众多茶饮品牌也纷纷推出咖啡产品,这些尤其擅长深耕下沉市场的品牌的入局,对于试图深入非一二线城市的星巴克来说,都是需要克服的一道道关卡。

消费市场动荡之下的危与机

作为中国咖啡行业的启蒙者,从星巴克宣布出售中国股权开始,便成为了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标的。

今年7月,路透社和CNBC等多家外媒报道,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已吸引到潜在的股权出售要约,估值高达100亿美元。Centurium Capital、高瓴资本、KKR等超20家国内外私募股权机构已向星巴克提交非约束性报价。

而博裕投资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实力雄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也源于其在国内消费市场投资上的不俗实力。

公开信息显示,博裕投资成立于2011年,由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和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参与创立,管理百亿美元规模的基金。该机构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都设有办公室,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构建了涵盖私募股权、公开市场、基础设施及创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管理平台。

博裕投资近年还投资了极兔速递、网易云音乐、完美日记、猿辅导、货拉拉、德琪医药、蜜雪冰城、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华润饮料等多个消费与科技领域头部项目。

而最能体现博裕投资实力以及投资思路的,便是2025年上半年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顶级奢侈品百货品牌,北京SKP在2020年就曾以177亿元的销售额登顶“全球店王”的称号。到了2023年,其销售额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65亿元。

而博裕投资之所以能够有机会成为这一强势品牌的重要股东,就是因其抓住了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动荡转型。2024年,北京SKP销售额降至220亿元,丢掉了“全球店王”的头衔。并且开始对公司战略和业务体系进行重构,转向精细化运营,并剥离非主营业务。

在消费市场的动荡期,在行业巨头转型调整的关键节点入局,这或许成为博裕成功的关键,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着巨大改变。

从中国咖啡市场的启蒙者,到遭遇本土品牌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以星巴克为代表的一系列中高端品牌都需要一次从内到外的转型。

正如我们此前在《星巴克们为什么需要新的“中国合伙人”》一文中所探讨的那样——这不仅仅是星巴克一个品牌所面对的问题,更是当下大部分中高端外资品牌都需要攻克的难点。不同于没有文化层面顾忌的平价品牌,中高端外资品牌的核心使命愿景,既是利刃,也是负累,更容易因其精英化的叙事策略,在今天这个平民叙事时代,造成难以轻易消除的误解。

作为一个将咖啡文化推广向全球,开创了全球咖啡连锁模式的品牌,星巴克的强项就在于“破坏式创新”。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王安智看来,在瑞幸、manner等本土品牌攻城略地的时候,星巴克不应该再拘泥在“渐进式创新”的模板里,“作为过去20年中,咖啡文明的引领者,未来20年应该带领咖啡文明走向何方,星巴克是世界上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你不回答,这世界就不会有你的位置了。”(文|消费纵深,作者|谢璇,编辑|房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