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阿里,3800亿AI新长征

阿里,3800亿AI新长征

时间:2025-07-04 浏览: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很难再单单用“电商巨头”定义阿里了。

  2025财年,阿里淘天集团营收仅增长3%,而云计算和AI相关业务则更受市场关注。

  年报显示,阿里巴巴集团收入996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1259.76亿元。其中,阿里云收入达到118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11%。第四财季,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8%,达到301.27亿元,创下三年来最快增速。

  短短两年时间里,阿里身上的AI标签变得越来越显眼,其在AI领域的进展增强了市场对其未来增长潜力的信心,今年早期,已有多家全球顶级投资机构对阿里巴巴进行了显著增持。

  两年前,蔡崇信、吴泳铭上任后,定调了“AI是未来核心”,推动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而最激进的举措,是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阿里过去十年的科技投入总和。

  投资AI的动作还在继续。7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计划发行本金总额约120亿港元、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交换债券。债券发行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投入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国际电商业务发展。

  在年报致股东信中,阿里表示,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量和变量都是以AI为核心的驱动力(10.330-0.18-1.71%)带来的变革。“阿里巴巴将AI视为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最大机遇之一,因此全力投入AI基础设施和技术先进性建设,提升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并将其转化为业务增长的持续动能。”

  尽管外界对阿里的认知长期停留在电商领域,但其在AI技术上的投入早已悄然展开。如今,这场长跑已经迎来收获,但阿里的AI故事,还远未到终章。

  从蛰伏走向爆发

  在股东信中,阿里表示,要将“Al+云”为核心的科技业务打造成阿里巴巴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财年年报显示,阿里云财年收入突破双位数增长,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这是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绩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阿里云计算业务的增长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但在阿里巴巴的发展史中,AI绝不能算是一夜之间的奇迹,它更像是一个蛰伏多年、逐渐破茧而出的故事。

  2017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达摩院,专注于前沿技术研究,涵盖了AI、量子计算、芯片设计等多个领域,计划3年内投入1000亿元。彼时的AI,在外界看来仍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但尚未落地的概念。而在阿里内部,AI更多被视为一种“技术储备”,是通向未来的门票,而非立竿见影的利润来源。

  2018年至2020年间,阿里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AI相关领域。然而在这段时期内,AI业务并未直接带来显著的收入增长,当时外界对于其“烧钱”的质疑声不断,但阿里内部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战略判断,将其作为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进行长期投资。

  从具体布局上来看,阿里巴巴的AI战略并非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生态系统构建。这个生态系统涵盖了从底层技术到商业应用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AI价值链。

  在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成为了AI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核心技术层面,阿里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商业应用层面,阿里将AI技术深度融入其核心业务,如电商、物流、金融等。

  转折点在2021年,随着AI技术逐渐成熟,阿里的多个业务线开始实现AI赋能,阿里云也开始将AI能力对外输出。2022财年,阿里云实现13年来的首次年度盈利。

  随着大模型浪潮到来,阿里的AI业务迎来爆发。2023年4月,阿里巴巴发布了首个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并持续开源,逐步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这一举动被视为阿里巴巴全面进军AI领域的信号。

  同年9月,蔡崇信和吴泳铭分别出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和CEO。蔡崇信在内部会议上多次强调:“AI是阿里巴巴未来的核心战略,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吴泳铭则更加务实,他提出要将AI技术与阿里巴巴的电商、云计算业务深度融合,他判断,未来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将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驱动力。

  过去一个财年,阿里推动大模型基础研究和创新,4月发布的通义Qwen3模型在全球多个权威评测榜单中性能领先。截至4月底,阿里通义已开源200余款模型,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0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

  “相信我们的开源开放路线,能够让全球的参与者们基于我们的模型去协同发展人类智能,共同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长远目标。”阿里在股东信中写道。

  高盛Ronald Keung分析师团队预计,阿里云的AI相关收入将在2026财年和2027财年分别达到290亿和530亿元,占总收入的20%和29%,进而助推整个阿里云在2026-2027财年实现20%以上的收入增长。

  巨额投入生态布局

  看准了方向,阿里巴巴已经开始通过战略性投资和巨额研发投入,全面拥抱AI时代。

  最新季度的财报显示,阿里资本开支继续保持高强度,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资本开支为246.12亿元,同比提高120.68%。2025财年资本开支为860亿元,相较于2024财年的321亿元显著增长。

  此前,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及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金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阿里表示将加大三个领域的投资力度——投入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AI基础模型和AI原生应用,投入现有业务的AI转型升级。

  而对外,阿里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也更加激进且系统化。对阿里而言,集团主席蔡崇信曾长期执掌阿里战投,CEO吴泳铭则是元璟资本创始人,二人对风险投资有着深刻理解,正在用最擅长的方式来提升其AI和云计算领域影响力。

  通过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阿里将国内几乎所有头部大模型初创企业纳入其投资版图,包括月之暗面(Moonshot AI)、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

  相比之前,阿里的投资明显更加大胆。去年,国内AI初创企业MiniMax获6亿美元A轮融资,阿里领投;在月之暗面10亿美元的A轮融资里,阿里同样扮演了领投的角色,投后估值达25亿美金。

  如果说大模型是AI的“大脑”,那么具身智能则是赋予AI“身体”的关键技术,阿里同样给予了高度关注。2024年,清华系具身智能企业星动纪元完成了近3亿元Pre-A融资,阿里联合领投;今年,具身智能公司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宣布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阿里作为战略投资人参与其中。

  应用层面,阿里也重视工具创新,尤其能直接赋能其业务的产品。今年5月,阿里与美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以可转债的形式投资美图。据美图公司发布的公告,可转债协议本金总额约为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为期3年,年利率为1%。

  这一投资实际上凸显了阿里“AI驱动电商”的战略。根据合作,阿里将在旗下电商平台优先推广“美图设计室”等AI工具,共同开发AI电商生图、生视频产品,提升商家营销效率。

  一位关注阿里的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些投资行为也是为了完善阿里自身的业务生态。通过投资有潜力的科技企业,阿里可以和这些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比如共享技术、客户资源等,从而增强自己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同时,这些被投企业自然会成为阿里云的重要客户。阿里投出去的钱,最后都能以云计算收入的方式回到阿里,形成了“投资—算力消耗—云收入增长”的闭环。

  此前,阿里部分对AI企业的投资就是直接以算力资源支付的,使用阿里的算力也常被作为投资协议的一部分,例如,对美图的投资中显示,美图将在三年内向阿里采购不低于5.6亿元的云服务。

  “云服务在AI应用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云厂商等基础设施提供商有望率先受益。”天风证券(4.660-0.01-0.21%)全球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席院长孔蓉此前向记者表示,“因为无论应用端如何发展,云基础设施始终是支撑各类应用运行的基础,其需求将随着技术的推进而持续增长。”

  从竞争策略看,阿里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布局关键技术节点,确保在AI赛道不落后于腾讯、百度等竞争对手。其投资的大模型、具身智能等项目,也不仅是为了短期财务回报,更是为了构建长期的技术护城河。尽管部分投资的风险较高,但从长期看,这些举措可能帮助阿里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先机。

  (作者:董静怡 编辑:朱益民)

相关推荐